(资料图片)
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统治的近300年间,有许多被世人诟病的地方,比如清初的剃发易服,清中期的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以及清末外交失败,大量进行割地赔款等,都严重阻碍了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
但另一方面,清朝统治期间,也极大地拓展了从明朝手上继承下来的疆域,包括东三省的加入,以及加强对蒙疆地区的控制,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雏形。从这一点上看,清朝对中华民族也曾做出过巨大贡献。
说到拓展疆土,巩固清朝统治,我们很容易想到清朝的康乾两位皇帝,比如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驱逐沙俄,以及乾隆大小金川之战、征服准噶尔等。而夹在两人中间的雍正皇帝,似乎没有那么多拿得出手的显赫战绩。
不过,虽然雍正朝武功没有康乾二代那么强盛,但雍正更多的是采用政治的手段,来巩固清王朝的版图,比如“改土归流”政策,便是其重要举措之一。
改土归流的“土”为土司,“流”为流官。而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将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土官废除,改任中央委派的流官。土司制度是古代羁縻政策的产物。羁縻指的是牵牛马的绳子,由于古代边疆地区位置偏远、交通闭塞、且语言文化不通,古代中央政府难以对其实行直接的有效统治,便通过任命当地土官的形式,就像拿绳子牵着牛马一样,进行间接的统治。
羁縻政策的好处是可以在中央行政资源不足时,维持大一统王朝版图的完整性。而缺点在于土司管理地区存在割据性质,土官皆为世袭,中央政策很难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且存在土司之间相互攻杀,甚至发生叛乱的可能,不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在清朝初期,此类土司不安定的事件多发生在西南苗疆地区。雍正登基之初,便陆续采取措施预防此类事件,但由于雍正继位初期政局还不太稳定,而且雍正担心改革太快会引起土司哗变,所以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在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下,雍正才腾出手来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鄂尔泰疏云:“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惟剿夷必练兵,练兵必选将。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实边防百世之利。”
从雍正和鄂尔泰最初的战略部署来看,改土归流政策推行的规划是以政治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总体上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对主动配合的土司,都积极做好安抚和补偿的工作,对恶意抵抗的,则以武力手段征服。
在鄂尔泰的主持之下,数年之间,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量土司被撤销,改任流官管理,极大地加强了清朝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不过,在改土归流施行的过程中,清政府也犯了一些错误,比如对一些地方土司安置不善,以及任命的部分流官用人不当,对地方土民需索过度,导致改土归流后反而激起叛乱的事件发生,使改土归流工作存在一定反复性,在雍正一朝未能彻底完成,至乾隆朝仍在延续。但总体而言,雍正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利大于弊。一方面,将原先土司所统治的土民统一纳入清政府的管理之下,赋予了其更多的权利,不再作为土司的私人财产。另一方面,加强了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控制,对促进民族融合与社会安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