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省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白水县发改局立足县域经济主阵地,利用五天时间组织对全县八镇十三村集体经济及联农带农模式进行专题调研,以期发现典型案例及经验启示,探寻村集体经济壮大之路和解题之道,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资料图】
一、主要发展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强村六条”值得研究借鉴:
盘活资产,唤醒沉睡资源。通过盘活荒山、荒地、大棚、闲置厂房等资源,获得资产性收益。比如,城关街道小雷公村以自有机井、土地发包、闲置校舍租赁等形式年稳定收益10.3万元,加上村级自建光伏、资金入股企业等其他经营性收入,村集体年收益28.5万元,群众分红20余万元。
产业推动,共享发展收益。按照中长期结合、多产业互补的思路,村集体负责产业规划、技术指导,中间环节按劳分配交由农户管护,合作社面向市场统管统销。如,城关街道西文化村确定以长期产业油菜黄芩、中期四种蔬菜、短期四种水果的“244”梯次接续产业模式。2022年村集体资产280万元,经营性收入31.6万元,带动上百人就业分红18万元。
特色种养,开辟创收新路。立足特定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通过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加工等实现集体经济创收。比如,北塬镇杨武村发展大棚甜瓜年收益30万元;史官镇武庄村发展肉牛养殖实现收益41万元;尧禾镇门公村发展“高端食材”羊肚菌,预计年收益30万元以上;林皋镇新卓村依托10万亩槐花林打造“村集体+合作社+蜂农”的网红直播蜂蜜基地,年收益5万余元。
镇村联盟,打造直销品牌。通过“镇上搭台、村级唱戏”的发展路径,以品牌化、地标式管理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比如,西固镇故现村借助西固总社“固果果”品牌,大力发展以葡萄产业阳光玫瑰、冰美人为主打的“杂果经济”,2022年经营收益57万元,群众务工增收20余万元;雷牙镇范家卓村依托“洛畔雷衙”国字商标,形成了以杂粮、花椒礼盒为体系的特色“大礼包”,致力将“雷衙粮仓”土特产搬上老百姓的餐桌。
村企合作,实现抱团发展。发挥村集体经济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枢纽作用,引入社会化服务到村开展农资农机或托养管理业务,实现集体经济创收。比如,尧禾镇阿西村将100亩玉米地交由金丰公社全程托管,年收益稳定在9万元左右;杜康镇汉积村借助“白水杜康”品牌优势,与个体共建“杜槐”白酒作坊,带动农户34人,分红5万元。
区域联动,探索飞地经济。通过输出资金、技术、管护等比较优势,以重构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推动村集体经济异地发展。比如,林皋镇新卓村10万元入股家庭农场年保底分红1.2万元以上,杨武村90万元入股利乡亭公司年稳定分红5万元,小雷公村70万元入股两家企业年收益13.6万元。
二、经验启示
——发展集体经济,关键靠人。所到之处,凡总体发展好、预期信心足的村子,其村干部普遍思路清晰、带村有方,考虑长远、发展有招,对壮大村集体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引路夯基之功。
——发展集体经济,重在思路。在“思”的基础上要解放思想、开辟新“路”,立足村情民情实情,从“我们有什么”到“我们干什么”的路径选择,探索适宜自身发展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路。
——发展集体经济,实在产业。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因地制宜选产、定产、增产,以“三变”盘活产业平台,以“三资”激活产业经济,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创新,把群众牢牢嵌入产业、产品、产值的村集体经济链条上。
——发展集体经济,机制要活。打破“靠天吃饭”的老传统,必须从机制上率先发力,在深挖“土”的资源上思路要“活”,在放大“特”的优势上方法要“活”,在做强“产”的基础上路径要“活”。通过镇村清单化管理定目标、出实招,通过敲定产业化项目强争引、快上马,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降成本、避风险,发散思维、创新突围,多路径破解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障碍。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路径单一,办法不多。多数村依靠“输血”的思维惯性短期内难以打破,加之村集体经济底子弱、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致使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形成规模。二是盲目摊大,后劲不足。个别村发展意愿强烈值得鼓励,但脱离实际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造成集体资产长期搁置浪费且转手盘活困难,暴露其在规避市场风险中缺乏长远预见和有效应对。三是受限较多,收益不稳。受资金、市场等因素制约,以发展养殖业为主线的畜牧业受市场波动较为明显;以果蔬大棚为主营的“杂果经济”因冷藏配套能力跟不上,存在抢占市场货架期短、产品附加值低、收益空间小等问题。四是联农欠缺,风险难控。村集体经济对联农带农普遍融合不够,如资金入股到企业并从中每年共享收益的形式,至于收益与否、收益多少甚或企业因经营不善“只挂账、不买单”等风险问题,诸如此类村上不可控,缺乏整体制度性安排和保护性举措。
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径探究
紧扣调研“后半篇”,致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开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从统筹县域经济的层面,应重点把握“四个关系”,统筹抓好“四个一域”。
一是辩证看待“大河与小河”。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集体经济,一头连着县域经济,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钱袋子”,联结两头、互为依存,是承上启下贯通富民与强县的源头活水。因此,把镇村集体经济要素组织到县域经济的主战场,引导“一镇一策”清单化、“一村一品”产业化,是开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是系统谋划“长远与眼前”。发展集体经济,要立足当下、长远考量,依托自身资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通过“短平快”式的产业套种,填补“一次投资多年见效”等长线产业的收益空窗期,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总言之,通过联农带农、产业互补,实现套种与长线产业管护“两不误”,达到村集体与农户双赢、双收益。
三是统筹把握“因地与制宜”。坚持因地与制宜发展富农产业,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关键。通过“三资”清查、集中年审等,进一步摸清村集体经济“家底”,立足“土”、聚焦“特”、做强“产”,真正让闲置资源“生金”、“沉睡资产”盘活、趴账资金动起来,切实发挥好“三资”应有效益,让村集体经济更有“钱景”,帮助老百姓鼓起“钱袋子”。
四是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体”。集体经济需要集体行动,集体利益需要集体维护。发展集体经济,既不能顾此失彼有损集体与个人利益,也不能通过土地流转种了“自家地”、荒了“机动地”,更不能借集体之名把“集体地”长年转包搞“慈善”。发展集体经济要先算政治账、民心账,通过搭建“村集体参股、村民参与”等新型合作载体,大力发展联农带农经济,以集体经济带动个体经济共同发展。
五是紧跟县域抓一域。在任一方,造福一域。镇村一级须跳出镇村看县域,明晰全县的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从中寻求产业契合点、发展着力点和政策支撑点,做好产业衔接,跟踪要素对接,强化项目承接,在壮大集体经济、助力县域经济的大框架下,全面推进“镇村行动”“镇村补位”“镇村配套”“镇村保障”。
六是紧贴市场抓一域。集体经济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凡涉及村集体发展的归口部门、项目单位及辖区镇办,均应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化理念推动村集体发展,尤其在选产、上项目环节力求“货”比三家、充分论证,尽量选择风险低、投资少、收益好的产业项目,加强后续指导服务,规范投资经营行为,助推村集体经济“上马、奔跑、争冠”。
七是紧盯产业抓一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成熟经验,引入社会化服务降成本、避风险做服务链配套,或拓展上下游产业补短板、锻长板做生产链配套,或引种低成本、易管护、见效快、高附加值的紧俏产业做资金链配套,或在镇域范围内整合各村农特产做品牌销售链配套,或挖掘“土”“特”资源发展民宿庭院经济、红色大食堂等特色产业做IP地标创新链配套,各显其能、百花齐放,多路径探索适宜自身发展实际的集体经济壮大之路。
八是紧扣富民抓一域。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当其冲就是缩小城乡收入比。以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增收为切入点,紧扣联农带农机制嵌入,通过土地入股、托养托管、保价统销、务工就业等形式,带动农户参与集体经济、共享集体收益,积少成多、久久为功,推动富民与强村良性互动,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富之路。(图文供稿:白水县发改局 晋明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