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直直的根,好似人参。西归,又被称为独脚当归、野当归,是云南白族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药食同源中草药。在现代美妆保养需求下,它能不能抗衰护肤呢?
这个暑假,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云归知处”社会实践团队实地走访调研昆明、文山、大理等地寻觅良方,挖掘这种云南当地传统药材的药用食用价值,以产学研合作、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
西归为伞形科凹乳芹属植物,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西部等地,在云南大理等滇西北地区有人工栽培,其干燥根粗壮,表面呈黄褐色,上部有环纹。在中医药看来,西归性温,味辛、甘、微苦,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健脾养胃、补血补气等功效。
这支“云归知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的核心骨干来自华东理工大学李剑教授课题组,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已发现西归的抗氧化与延缓皮肤衰老作用。实验室多维度论证表明,西归能够完全恢复药源性皮肤衰老引起的细胞低增殖,改善药源性的皮肤衰老效果达30%,整体延缓衰老可达15%。据悉,西归护肤用途的相关专利即将获批授权,为以西归为核心的药、食、妆产品开发拓宽了应用道路,提供了科学验证。
科研成果还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云归知处”团队前往大理大学“取经”,并深入了解当地西归种植规模、产业发展和政策扶持情况等。项目指导教师胡泽岚表示,李剑教授曾多次赴云南实地走访调研,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更将加快推进科研项目、推动西归产业发展,同时为发布西归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做好准备。大理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夏从龙表示,同学们的走访调研对西归产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非常愿意积极配合并持续推进。
在大理州鹤庆县马场村,藏匿于群山深处数十年的西归秘密正在被发掘。在山林之中,实践团队蹲守田间,席地而坐,就西归的生长环境、种植面积、供销情况展开调查,与当地农户就西归产业化交换看法。“当西归在红土地上完成了从植物到产品的变身时,我也看到了千年瑰宝被我们擦亮之后的耀眼光芒。”成员彭施宇说,“中草药的发展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发挥我们的学科专业和创造能力,走出一条实现中草药发展与农民致富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
基于此,团队撰写出《关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归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报告。大理州科技局副局长董文煌表示,大理目前急需像西归这样好的产品向科技产业实现转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希望大理大学药学院积极对接,进一步优势互补,早日实现西归产业化,这样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云南百草都是宝,如何借鉴他山之石,让中药材从“一株苗”长成“一条链”?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实践团队学习参访,从种植环节的栽培、浇灌、环保和智能化管理,到加工、检测环节,再到最后部分上市产品的陈列展示,直观了解三七产业链的精细化研究与设计。而在文山药业公司,实践团队还了解到当地围绕三七全产业链,发挥品牌、运营、技术及资金等优势,让文山三七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发展到数字化科技化的“土枪换炮”,这也为未来西归标准化种植、数字化管理、产业化落地提供了参考范本。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李剑教授团队推动下,年内将由华东理工大学牵头发布西归的云南省食品地方标准,计划2024年进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云归知处”社会实践团队将持续聚焦沪滇两地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药学专业角度出发,助力生物医药东西部协作取得更多成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