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中国网娱乐/微博网友评论
虽然暂时不能确认事件真假,但家暴让人深恶痛绝是事实,早就有网红、品牌,因为没对家暴话题谨慎言行翻车,被网友骂惨。提到家暴,有人可能会想到一句话话——“清官难断家务事”,但从家暴从来不是字面上的家务事、家庭矛盾。 根据律师网友过往科普,情侣间的暴力也属于家暴,而且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图源:社旗政法
从当事人的小作文里,也印证了这一点:短短5个月时间里,多次被打和言语pua,慢慢发现男友判若两人。图源:网友@iris_43kg/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资料图】
第一次被打,是因为点外卖起的争执,被告知“女人不听话就是要收拾”。 第二次被打,是因为翻对方抖音发现跟别的女生聊,被打得比第一次还重。 小作文一出, 网友又想到曾经的“国民帅大叔”吴秀波,忍不住将其和热搜联系一起。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吴秀波曾因拍《北京遇上西雅图》《离婚律师》《黎明之前》等爆火,想必有网友对他有很深的角色滤镜。 本是大众眼中的“叔圈顶流”、“雅痞大叔”,后来因为出轨门事件,荧幕形象彻底变了。图源:新浪娱乐
据传当吴秀波小三7年的陈昱霖,多次索要巨额分手费,最后被吴秀波以“敲诈勒索罪”送去坐牢,这个故事被网友调侃“谈恋爱吗?坐牢的那种”。 估计吴秀波自己都想不到,下线这么多年,采访金句被翻,还因为“儿子家暴”话题翻红。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这次吴秀波事件引发热议,再次实锤网友对家暴的零容忍,让人不禁联想到此前上热搜的家暴摆拍事件,为了流量变现营销无底线。 图源:中国妇女报 事实上,一直以来有人将家暴当做流量密码,把自己搞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比如立家暴人设卖惨营销的。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除了“传销洗脑”,身上还有个“家暴”标签。十年前被曝家暴,没想到十年后营销家暴了。
去年李阳穿着笔挺的西装,举着纸皮在街头一边卖惨一边为直播引流。纸皮上的文案把我看傻眼了:
“打老婆的行为是错的,希望大家以后对自己的爱人好一点,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
图源:西东圈
李阳不仅在搞街头行为艺术时,给“打老婆的行为是错的”标红,还在直播中特地翻译“家暴英语怎么说”。
图源:抖音截图
还有玩起家暴美学营销。国外曾兴起一个#Mug Shot#(入狱照)的仿妆活动,一个叫James Charles的美妆博主,一番晒家暴妆的言论让活动直接变味: “我虽然被家暴了,依旧很美,睫毛弯弯。”图源:简书
这股美盲风潮也吹到小红书,搜索“家暴妆”就会发现,网友通过化妆把自己整得眼睛淤青肿胀、四肢伤痕累累,看上去真不像演的。图源:小红书截图
严肃的家暴话题,沦为一种妆容教程,这是我没想到的。 更离谱的是品牌玩家暴梗营销。信贷服务平台“还呗”出街过一个电梯广告,光明正大地拿家暴抖机灵: “打老婆的人,不借,不打老婆,及时到账”。图源:微博网友
且不说家暴话题跟借贷产品,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文案本身存在很多bug。 这话看似是呼吁不家暴,但实际上是冲淡暴力的严重性,将“不家暴”包装成借贷特权。图源:微博网友
看完这些营销家暴的现象,只想把罗翔老师那句话搬出来: “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这个人完全有可能是人渣”。家暴是极其敏感的社会问题,然而这些品牌和网红,为了流量玩梗摆拍。这无异于在受害者身上伤口撒盐,只能说非蠢即坏。 而且这些行为还会消耗大众的同情心,你们拍家暴真人秀误导公众,那真正在狼口下的呼声更容易被湮没。毕竟“狼来了”的故事看多了,会影响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当有品牌和网红当家暴视为一种娱乐时,也有品牌通过正向营销传递反家暴正能量,就像杜蕾斯每年国际反家庭暴力日,都会为家暴受害者发声。 “别让这扇门,锁住了暴力的真相”海报,用一个钥匙孔窥见家暴场景的形式,捕捉家暴者生活的细枝末节,让每个人更好地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口红隐喻的是家暴者对对象的猜疑,往往是从妆容着装开始;而领带象征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也可能是隐藏的家暴者。 图源:杜蕾斯官微 大字报风海报是杜蕾斯利用隐喻的手法,揭秘遮瑕膏遮盖淤青、降噪耳机逃避冷暴力现象,说明窗帘、手机、耳机不知不觉成为家暴遮丑布,鼓励受害者说出真相,让这些产品回归最初功能。 图源:杜蕾斯官微 最后这组 “求助”主题海报,把镜头对家暴受害者的伤口,将家暴带来的伤害具象化,呼吁受害者不应该保持沉默,要学会求助。 图源:杜蕾斯官微 在反家暴这块做得比较好的另一个案例, 就是可口可乐的公益展“反家暴艺术展”,站在艺术的视角,将世界名画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 图源: 入艺官微 比如《蒙娜丽莎的眼泪》通过眼泪表达家暴不能忍辱负重,而《不戴珍珠戴头盔的少女》强调家暴带来的是身心双重伤害;《忍受中的沉默男性》则对准男性家暴,提醒家暴从来不会因为忍忍就过去了。 可口可乐这系列创意只为告诉大众——“家暴不该存在”的主题,呼吁女性能够实现精神独立。 对于品牌来说,家暴作为社会的长期议题,品牌为家暴发声做公益固然是好事,但也要合理丈量营销的尺度。 公益不是盲目唱苦情戏,品牌没有必要过于刻意地卖惨煽情,把消费者感动到痛哭流涕,或是以过于血腥方式呈现。 这只会引起他们的生理不适,让家暴受害者身心雪上加霜,违背反家暴的初衷。 参考广告文学派的代表威廉·伯恩巴克的说法: 公益广告需要创意,为其赋予“精神与生命”。所以品牌在洞察被家暴者的情绪点基础上,以极具同理心的创意恰到好处地表现,才能让受众感受到品牌的关怀;同时引起社会公众对于家暴主题的关注,调动更多人参与到反家暴的呼吁中来。 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反家暴不是短时间的蹭流量营销,需要品牌做时间的朋友,今年做明年做年年做,才能将反家暴的声音传得更久更远。更多有趣话题,尽在【顶尖广告】↓↓↓